[1] |
安德越, 赵超颖, 刘畅, 高炳西.
面向毫米波遥感成像的双极化毫米波探测器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23, 52(2): 20220471-1-20220471-9.
doi: 10.3788/IRLA20220471
|
[2] |
雷姚远, 陈琦凯, 刘逸天, 马耀光.
中红外超表面的成像和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(特邀)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22, 51(3): 20220082-1-20220082-19.
doi: 10.3788/IRLA20220082
|
[3] |
贺敬文, 董涛, 张岩.
太赫兹波前调制超表面器件研究进展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20, 49(9): 20201033-1-20201033-11.
doi: 10.3788/IRLA20201033
|
[4] |
李雅尚, 赵国忠, 韦青云, 刘宇洋, 阚晨, 李帅.
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性能研究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20, 49(4): 0404005- 0404005-10.
doi: 10.3788/IRLA202049.0404005
|
[5] |
潘奕, 郑渚, 丁庆, 姚勇.
宽带太赫兹偶极子光电导接收天线研究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9, 48(1): 125002-0125002(6).
doi: 10.3788/IRLA201948.0125002
|
[6] |
高翔, 刘晓庆, 戴子杰, 李帅, 刘伟伟.
基于波导结构的集成式太赫兹共焦成像系统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9, 48(S2): 98-102.
doi: 10.3788/IRLA201948.S219001
|
[7] |
吴俊政, 倪维平, 严卫东, 张晗.
圆周阵列太赫兹干涉成像中目标场景仿真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9, 48(1): 125004-0125004(8).
doi: 10.3788/IRLA201948.0125004
|
[8] |
夏祖学, 刘发林, 邓琥, 陈俊学, 刘泉澄.
频率可调太赫兹微结构光电导天线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8, 47(5): 520002-0520002(7).
doi: 10.3788/IRLA201847.0520002
|
[9] |
吴谨, 赵志龙, 白涛, 李明磊, 李丹阳, 万磊, 唐永新, 刁伟伦.
差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高分辨率成像实验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8, 47(12): 1230003-1230003(7).
doi: 10.3788/IRLA201847.1230003
|
[10] |
马学, 李琦, 鲁建业.
太赫兹高斯光束整形环形光束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7, 46(5): 525002-0525002(8).
doi: 10.3788/IRLA201746.0525002
|
[11] |
吴俊政, 严卫东, 倪维平, 张晗.
圆周阵列太赫兹干涉成像仿真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7, 46(8): 825002-0825002(8).
doi: 10.3788/IRLA201746.0825002
|
[12] |
王启超, 汪家春, 赵大鹏, 林志丹, 苗雷.
太赫兹波对烟幕的透射能力研究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5, 44(12): 3696-3700.
|
[13] |
何晓阳, 张屹遐, 杨春, 陈琦.
太赫兹光子晶体光纤与天线设计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5, 44(2): 534-538.
|
[14] |
许文忠, 钟凯, 梅嘉林, 徐德刚, 王与烨, 姚建铨.
太赫兹波在沙尘中衰减特性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5, 44(2): 523-527.
|
[15] |
张铁, 李波, 邹焱飚.
基于条纹式激光传感器与机器人的扫描成像系统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5, 44(1): 53-58.
|
[16] |
王蓉蓉, 吴振森, 张艳艳, 王明军.
太赫兹波段信号在雾中的传输特性研究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4, 43(8): 2662-2667.
|
[17] |
成彬彬, 江舸, 杨陈, 蔡英武, 邓贤进, 张健.
利用140 GHz雷达实现目标缩比模型的RCS测量与成像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4, 43(10): 3416-3422.
|
[18] |
杜磊, 赵剡, 吴发林.
扩展源高速平均密度场光传输成像分析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4, 43(5): 1490-1498.
|
[19] |
姜可, 谢冀江, 张来明, 骆聪.
CO2激光差频GaSe晶体产生太赫兹波的数值计算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3, 42(5): 1223-1227.
|
[20] |
鞠智鹏, 李德华, 周薇, 马建军, 李乾坤, 屈操.
相位阶跃变化型太赫兹波带片
. 红外与激光工程,
2013, 42(6): 1519-1522.
|